您的位置首页 > 子站群 > 党群机关 > 滕州人大 > 代表之窗

人民权利报刊发全国人大代表郑月明建议

时间:2023-05-25 来源:鲍沟镇人大办公室

 

全国人大代表郑月明建议

推动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健康发展

 

关于塑料的“白色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塑料污染治理既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又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可降解塑料能够在特定环境下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可兼顾环保性和使用需求,是治理塑料污染的理想替代产品。”全国人大代表郑月明介绍说。近年以来,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中国可降解塑料行业研究报告(2022)》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约170万吨,预计到2025年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将增长至400万吨。“尽管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起步较晚,但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因素驱动下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生产国占世界产能的60%左右,其中购物袋、食品包装、餐具、农膜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占比超过70%。”郑月明说,据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委会预测,到2025年国内生物降解塑料的总产能将超过650万吨。

郑月明在调研中发现,当前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行业共性的问题:

——消费者使用积极性不高。与传统塑料相比,目前生物可降解塑料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部分产品使用性能与传统塑料产品相比有待提升,在政策推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消费者使用积极性不高,市场推广受限。

——回收处理政策和设施不完善。现行的垃圾分类政策中没有设置生物可降解塑料分类,导致生物可降解塑料不能得到有效分离和收集。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没有专门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工业堆肥厂,缺少规模化降解环境和资源化处理条件。

——循环利用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对生物可降解塑料进行回收、物理及化学循环利用的相关研究还不深入,相关企业回收处理动力不足。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各种“伪降解”的产品充斥市场,标识混用,良莠不齐,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阻碍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郑月明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如下建议: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结合垃圾分类加强科普宣传,强化“限塑令”政策实施和监管力度,引导居民更多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优先在政府部门、酒店、场馆、车站、旅游景区等场所,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制品。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细化分类、科学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如在农业生产领域,通过专项补贴等方式推广使用可在土壤环境中全生物降解的农用地膜,避免回收难题;在厨余垃圾收集领域,推广使用可与厨余垃圾共混堆肥的一次性餐具、垃圾袋等,降低分拣成本。

——完善终端分类体系。在垃圾分类中增设生物可降解塑料类别,设立独立垃圾桶,完善标识和收运体系,在快递站等重点区域增加回收设施。合理设置工业堆肥,优先考虑将废弃的垃圾填埋场改造成工业堆肥厂,将无法循环利用的可降解制品进行工业堆肥处理。——提高生物可降解塑料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生物可降解塑料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制定政策支持和推动环卫部门、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生产和回收处理企业,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生产、使用、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产业链。

——进一步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标准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可降解标识管理,加大对“伪降解”产品的惩治力度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郑月明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