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根基。近年来,东沙河街道人大立足辖区26处古遗址的文化底蕴与城乡发展实际,以“抢救文化遗产、凝聚乡土认同”为目标,通过“精准调研定方向、多元联动聚资源、活化利用强效能”的创新路径,牵头推动乡村记忆馆建设运营,让尘封的老物件“活”起来,让缥缈的乡愁“落”下来。

针对群众关切的“建在哪、展什么”核心问题,人大代表们深入选区,多次组织召开民意恳谈会,最终确定依托工人文化宫打造综合性场馆,形成“远古文明+近代民俗”的双展线布局,让馆址既成为文化阵地,更便于群众就近参观。
面对资金、展品、人力三大难题,街道人大创新“代表牵头、多方参与”的建设模式,组织人大代表带头践行“我为记忆馆捐一物”倡议,主动捐献家中珍藏的老式收音机、农耕器具等,有效带动村干部、群众、企业纷纷响应,最终汇集织布机、鏊子、黑白电视等1600余件老物件,均实现无偿捐献。其中村民陈传雷捐献的1978年安全生产奖状,成为展现时代精神的珍贵展品,其“全家动员捐文物”的故事更成为一段佳话。人大代表们表示“乡村记忆馆里的每一件老物件,都是群众共同的乡愁密码,守护好它们,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如今,东沙河街道乡村记忆馆已成为群众怀旧寻根、青少年汲取力量的“精神家园”,并发展为人大代表常态化联系选民、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